首页 >  娱乐 >

王扶林:把古典名著写进中国电视史

发布时间:2023-02-26 11:37:47来源:网络转载浏览量:0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 】王扶林:把古典名著写进中国电视史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 】

  有人说,作为导演有一部代表作都实属难得,而王扶林导演却创造了电视剧史上多个奇迹——他导演的9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开创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先河;执导的87版《红楼梦》、94版《三国演义》,接连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多年以后,年逾九旬的王扶林深居简出,游离于大众的视野之外,过着波澜不惊的晚年生活。但是,他的作品仍不时成为当下热门话题。

 

 

  不久前,弹幕版《红楼梦》《三国演义》网络播放量超过3.5亿次,弹幕数近千万条,俘获无数年轻“铁粉”。采访当天,听到记者介绍,王扶林淡然一笑。创作完成后,他便把作品交给了观众和时间。他相信,观众是资深的鉴赏家,时间是公正的评判者。

  再次聊起两部作品,三十余载倏忽而过。但是,那些拍摄的日子,那些鲜活的面孔,如镌刻般,在王扶林的脑中,清晰且深刻。

  与名著结缘,源自一次在异国的不期而遇。20世纪70年代末,王扶林去英国考察,看到当地把文学名著拍成电视剧,回来后就提出:“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拍,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中国古典作品见诸荧屏?”当时中国尚无改编名著的先例,他的提议只能暂且搁置。

  但从那时起,改编中国古典名著的梦想,便在他心里扎下根来,蛰伏酝酿,等待机会的来临。1982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领导找到他,问可以拍什么电视剧,王扶林脱口而出——《红楼梦》!这个提议终于被采纳。没过多久,中央电视台台务会正式决定开拍《红楼梦》,把执导棒交给了王扶林。

  接到任务,王扶林斩钉截铁地说:“要忠实原著!”在他看来,改编是为了普及,首要的原则是不能损害原著精神,“不能把传统的‘经’给念歪了”。可是,当时改编的确没有先例,况且他只在年轻时粗粗浏览过《红楼梦》,并没有通篇看下来。他的心里有些打鼓。

  他向台里请求解除日常工作,潜心研读原著,翻阅学术文章;还建议成立顾问委员会,邀请王昆仑、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吴祖光、周汝昌、曹禺等一批红学家和剧作家加入。“现在有些电视剧只靠表面上花里胡哨博眼球,弄几个明星来撑场面,这是站不住脚的。能不能吸引观众,还是要靠作品的质量。我们在动笔写剧本之前,光研究原著就用了一年时间。”

  那时的他,人前表现得干劲十足、信心满满;晚上回到家,盯着房顶,整夜失眠。“《红楼梦》的改编,事关文化遗产传承,千万不能搞砸了。”他信服铁人王进喜的处世哲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总要有人第一个‘吃螃蟹’,认准了就拼命向前。”

  没有明星,全部起用新演员,《红楼梦》选角震惊了很多人,业内人士纷纷提醒他,“明星的号召力不容忽视”。但他更看重的是,演员是否符合角色气质,不能什么都搞“名牌主义”,“黛玉进府时只有十一二岁,找年龄稍大的演员来演,就不是那个意思了”。

  一切为了还原小说原貌。王扶林向台里申请10万元经费,举办两期60多天的培训班。他和编剧、监制从全国选出60名学员进培训班,大部分学员都名不见经传,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演过戏,而就是这群不会演戏的年轻演员,后来成就了一众经典荧屏角色。

  历时3年的拍摄,王扶林犹如一个木匠,贴着原著的纹路,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每个细节都尽可能不放过”。他记得有次搭建荣国府的景,府门前牌楼上写着“荣宁街”。搭完景,剧组请红学家们过来把关。红学家们看了一眼就说,错了错了!荣国府是弟弟,宁国府是哥哥,应该是“宁荣街”。至今回忆起来,王扶林仍唏嘘不已:“没有红学家把关,就要留下遗憾!”

  1987年5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全民追剧热潮,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称赞说“首尾全龙第一功”,冯其庸先生认为它是对小说“有史以来最大的普及”,至今已重播1500多次,成为几代观众心中无可取代的经典。

  有了《红楼梦》的成功,改编《三国演义》的导演工作又顺理成章找到他,“作为台里的一名导演,我义不容辞地接受了”。

  改编的经历总算有了,但拍《三国演义》如同要跨过另一座险峰,一切还要从零开始!他和5位分场导演仅研究剧本就花了8个月。有时一个小细节,就会争论很长时间。在“煮酒论英雄”一场戏中,曹操试探刘备是否有野心,他指着刘备,后又指着自己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改编者害怕观众听不懂文言文,就想改成“惟使君与曹操尔”。为此,剧组专门开了一次会讨论,最后决定不加“曹”字。“小说里的话,演员说起来很有气势。如果加了,就表现不出曹操的狂妄自大了。”

  6个编剧、5个分场导演,84集电视连续剧、近4年拍摄周期,这样的情况下,想让改编的风格统一,难度可想而知。王扶林与主创人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对情节走向有总体把握,又从剧本的细枝末节问题抓起,就这样一步一步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1994年10月,《三国演义》开播,“万人空巷、争看三国”,中央电视台统计的总收视率达46.7%。在电视剧播放期间,各地新华书店的《三国演义》脱销,就连《三国演义》连环画都卖出几百万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王扶林眼中,每次创作都是一次朝圣之旅,心中充满敬畏,脚下如履薄冰。“尤其对待名著改编,必须拿出搞学术研究的态度。”

  2010年3月,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首度颁发杰出贡献奖,王扶林位列其中。颁奖词如此评价:“因为有了他,无论是太虚幻境,还是虎穴龙潭,无论是宝黛钗的曲终人散,还是刘关张的义薄云天,都成为我们不能淡忘的记忆。面对古老中国或是新生中国的往事,倾注信念和创意的表现,都曾为审美带来快感。”2015年5月,中国文联、中国视协授予王扶林中国电视艺术终身成就奖。

  “一部戏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智慧。”王扶林反复提到,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导演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不能一人包打天下。导演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团结全剧组人员,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把这一切吸收过来,融会在导演统一的构思中。

  “没有导演架子”,这是剧组人对他的评价。在大观园办培训班,他骑自行车去。在剧组拍戏,他总是第一个上车,绝不让人等;准时开饭,不让大家饿肚子……生活中他对剧组人员关怀,但拍戏时又绝对严格。有次排练,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迟到20分钟,被王扶林当场“骂”哭。

  作曲家王立平这样评价王扶林:“演员非常尊敬他,又多少有点怕他,宽严适度,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与他交往30多年的剧组成员,都觉得他从来没变过,并且时间越久,越能感觉到他的人格魅力。”

  生活中的王扶林,话很少。采访结束,记者聊起他的作品在当下的影响力,他含着微笑,不插话,静静地听。午后的阳光,细碎,和煦,轻轻铺在他的身上,日子简单而惬意。而窗外,他的作品依旧在赓续、延展、发酵、激荡,砥砺着新时代的电视剧创作。

  (本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6日 01版)

(责编: xingyu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