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援手”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建造“诺亚方舟”
◎本报记者 何 亮
十多年来,从理念到行动,从地方到全国,拯救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形成广泛共识。中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实践让大量曾经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的动植物绝处逢生,为有效遏制全球物种丧失、实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
12月15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主会场的“中国角”,正在举办“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
2005年,云南首创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十多年来,从理念到行动,从地方到全国,拯救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形成广泛共识。中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实践让大量曾经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的动植物绝处逢生,为有效遏制全球物种丧失、实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中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中,我国科研团队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的研究与实践,是典型代表之一。通过5年探索,以盐桦、仙湖苏铁、海伦兜兰为代表的14种濒危野生植物,在我国实现种群数量的“革命性”增长,彻底改变了随时濒临灭绝的宿命,更为种群的复壮和回归奠定了基础。
抢救濒危物种亟须科学助力
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过程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留给科研人员解答“未解之谜”的时间并不充裕,一场科研与时间的赛跑正在紧张进行。
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臧润国就是一位“参赛选手”。2016年,臧润国开始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如果抢救速度慢了或者方法错了,我们面临的就是又一个物种的灭绝!”12月16日,臧润国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濒危物种的抢救亟须科学助力。”
记者了解到,要回答物种在演进过程中为什么发展为濒危状态,需要通过基因测序等科学方式追溯它的历史动态过程,还要考虑气候变化或者是人为干扰等叠加因素,找到各个时代可能产生影响的原因。搞清楚原因,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抢救”的成功率才会提高。
生物多样性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就物种而言,植物的多样性保护面临极大挑战。但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植物“不起眼”,也没什么价值,不像动物那么引人关注,所以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环境的干扰与破坏更突出。但是,往往是“不起眼”的植物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潜在价值。最为知名的案例是,袁隆平院士能培育出解决中国人粮食安全的杂交水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找到了海南野生稻的珍贵基因资源。
面对濒危植物的现状,中国植物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具有种群数量少(远低于最小生存种群)、生境退化或呈破碎化分布、受人类干扰严重、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等特征,被确定为我国的优先保护类群。”臧润国说。
2012年,原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并指定了各物种的优先保护等级,这标志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行动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开启了新的征程。
搭建全链条精准保育技术体系
湖北龙感湖林场,是科研人员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建造的一个“诺亚方舟”。在这个保护和扩繁基地,臧润国和他的研究团队成功对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黄梅秤锤树进行了迁地保护与扩繁。
黄梅秤锤树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2007年才被科研人员在湖北省黄梅县发现,当时只有200余株,时刻面临着因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而灭绝的风险。臧润国团队成员针对黄梅秤锤树分布比较集中、种群数量相对比较少的特点,尝试各种方式进行扩繁。
在科研人员构建的全链条式精准保育技术体系中,囊括了对黄梅秤锤树从种质资源保存、种苗扩繁、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到野外回归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据介绍,简单理解全链条式精准保育技术体系,就是首先尽快抢救植物的遗传资源,然后把它变成“温室里的花朵”,最后赋予它强健的体魄并放归大自然。
然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面临众多未知的难题,在拯救黄梅秤锤树时,技术链条的第一步就“碰了壁”。
科研人员将采集到的黄梅秤锤树种子进行扩繁时发现,种下的种子“全军覆没”了,没有一颗成功萌芽。研究人员感到非常困惑,以为是黄梅秤锤树的种子有遗传“缺陷”,便转向扦插方式进行扩繁。最终,扦插方式获得了成功。
一年后,遗弃在一旁长期沉寂的黄梅秤锤树树种突然发了芽。这让科研人员激动不已,因为在科学认知上,他们清楚了黄梅秤锤树的树种特性,它具有休眠功能。
渐渐地,在湖北基地里的黄梅秤锤树,从几株增加至1万余株,研究人员再将这些繁育的苗木分散到全国10个基地。让研究人员没想到的是,作为南方的特有树种,黄梅秤锤树不仅在山东烟台长势喜人,大量树木实现了挂果结实,而且在云南、海南、北京等基地,通过育种扩繁的黄梅秤锤树,整体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存地点也由集中单独一片扩散到了多地。“数量扩增、分布扩散,这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是‘革命性’的,它所面临的灭绝风险被大大减少了。”臧润国说。
打出科学、技术、政策组合拳
对黄梅秤锤树的保护与恢复只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方案的一个缩影。到目前,仅“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项目选取的14个不同类别的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均得到了有力保护。通过快速扩繁技术体系的培育,这些物种随时濒临灭绝的宿命被彻底改变,更为其种群的复壮和回归奠定基础。
今年4月和7月,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成立,比扩繁基地更大的世界植物资源方舟就此建立。“这是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和扩繁发展的支持,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保护将发挥极大作用。”臧润国说。
党的二十大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臧润国表示,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骨架和基础,生态得以恢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只有科学、技术、政策三者形成合力,野生濒危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才能越做越好。
因此,臧润国认为,国家科技层面应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进行全面规划,突出技术与示范作用,并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政策衔接与配合,将行之有效的技术成果在更大范围推广。而且,生物物种不同,生存特点各异。濒危植物的特点是生存区域固定,灭绝风险高,可一旦突破繁殖难题,一株就能变为上万株,所以应单独制定保育规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保护与恢复过程中,不能只进行被动保护,还要同步进行建立保护区等主动保护,加大种苗、苗圃、扩繁基地建设,进行迁地保护。
专家呼吁,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同时需要开发它的利用价值,吸引更多人主动参与保护工作,将濒危野生植物变为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甘肃庆阳主推“三元双向”农业模式:黄土塬建“爱尔兰大棚”
2023年6月底,甘肃庆阳市宁县焦村镇西李村的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工作人员在大棚内采菇。 戴文昌 摄 中新网兰州7月3日电 (闫姣 [详细] -
“大唐荔乡”广东高州今年荔枝产销两旺 果农收入普增两成
高州桂味荔枝 梁盛 摄 中新网茂名7月3日电 (梁盛 梁晶晶)在大唐荔乡广东茂名高州市,一年一度的荔枝采收目前已全面结束。记者3日从 [详细] -
焕新美好生活 贝壳团装打造家装消费新模式
7月3日,贝壳团装在天津以品质团装津心筑家为主题举办媒体沟通会。贝壳团装首个项目落地天津金融街·南站金悦府,工艺样板间和实景样板间 [详细] -
深圳自驾路线查询
随着人们对自驾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深圳的自驾游也越来越受欢迎。为了让广大自驾游爱好者能够更好地探索深圳的美景,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 [详细] -
成都太平洋百货:城市时尚新宠
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具有时尚气息的城市之一,而在这个城市里,太平洋百货无疑是一道夺目的风景线。自从进驻成都以来,太平洋百货就成为了成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