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百科 >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

发布时间:2023-06-22 11:31:06来源:网络转载浏览量:0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

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作者/慧超

(一)

“在中国月收入1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

随着统计局公布31个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上面这个问题再一次登上了热搜。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2)

在评论区逛一圈,你会发现这一议题被两拨态度同样坚定的人,撕裂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阐释:

其中,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衍生话题是“为什么感觉工资过万很普遍了”?

显然,这样的感受主要存在于北上等一线城市的白领群体,且在个体感受和统计数据层面都有“确凿”的支撑。

比如智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排行前13的城市平均薪酬,都突破了万元人民币。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3)

恒大研究院有份报告更是夸张,这份报告显示,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80后平均月薪已突破2万元。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4)

我在北京认识很多80后的朋友,据我所知,许多人并没有达到这个数字。不仅如此,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去年还遭遇了原因各异的失业和实质降薪(年终奖取消或削减)。

对统计学稍有了解的朋友都明白,在基尼系数不断拉大的当下,“平均收入数字”几乎没有意义,咱要是和中国首富钟睒睒一平均,超哥也分分钟是身价千亿的富豪了?

中位数相对客观一些,我查了一下,2020年有媒体联合统计机构,公布过一份主要城市的薪资中位数,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人均月薪中位数还不到7000元。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5)

这就对应了另一个同样热议的衍生话题:“月收入5千以下占总人口95%”。

这个数据来自中金公司和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该报告较为清晰地显示了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层级,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比例,仅仅只占总人口的5%。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6)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统计的是“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包含老人和孩子的,所以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月收入超过1.5万元,才能进入那前5%。

类似的“月经式话题”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除了平台基于流量诉求的议题设置之外,其背后也反映出公众内心对于“自我定位”的一种真实诉求。

我认为它呈现了一种真实而隐秘的社会身份焦虑。

此种焦虑来源于人们急切地希望确认自身的“位置”,并在惶惶中形成一份独属于自己的“身份标尺”,借以丈量自己。

(二)

抛开“知乎人均年入百万,抖人月薪平均5万”的网络嘲讽,如今你随便打开一个流媒体平台,确实很容易生出一种月薪5万勉强维生,年薪百万稀疏平常的现实错觉。

随便一个街采视频都能呈现出我国经济的澎湃图景,里面尽是些“月薪2万以下是屌丝”,“30岁至少存款二三百万”的惊人回答。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7)

更有甚者,几年前有微博大V抛出了一段著名论述:“年薪百万在北京也就刚刚脱贫”。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8)

当然,这些话自有为收割流量而博眼球的刻意为之。但站在特定人群的狭窄视角,有些话却也未必不真诚。

比如上面那位房产大V,这份职业的客户圈层有一个基本的门槛,那就是有能力在北京买房——有能力在北京购房的人,本身在中国已属于“财富金字塔尖”上的人,更别提这其中那些置办豪宅的客户了。

整天和一群满北京城选豪宅的大款们混在一起,耳濡目染的都是宾利劳斯、周身奢品、国际名校和全球资产配置……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9)

一个人长期面对这样的“镜子”,那“年薪百万不过刚刚脱贫”的认知,会在潜移默化下变得坚硬无比。

一个清朝的农民,逢年过节能吃顿白面饺子,就得祭天拜地感念盛世。而以生活奢靡著称的慈禧,内忧外患下一顿饭传菜不足50道,已可视为体恤民生之艰,要被奴才们歌颂一番。

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常常只来自于自我的经验,任何与“自我经验”相悖的观点和现象,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本能地忽视、排斥并质疑。

之前有经济学家说中国有几亿人从没坐过飞机,网络上一片质疑嘲讽之声。这些出生在城市,大学毕业后成为白领的人,的确很难理解这片土地上,其实还同时存在着另一种生活。

其他地方我不知道,就在我老家的村子里,直到今天,对于绝大多数农民而言,“坐飞机”这件事依然是一种“奢侈的、难得体验的,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一件事。

面对“月薪3万仍活得捉襟见肘”、“年入百万也就刚刚脱贫”这样的话题,一个人如果坚持这样的判断并自认无比真诚,毫无矫情的成分——

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们站错了位置,选错了“镜子”。

(三)

长期以来,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种种“高薪却窘迫”的生活图景。

任何一个老冲浪人,都肯定看过诸如“月薪3万不如狗”、“年薪50万不敢要小孩”这样的帖子。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0)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1)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2)

面对此类论调,参与者分明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种是理之当然的认同;一种是“何不食肉糜”的奚落。

要我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很有可能都是真诚的。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3)

一个人在国贸西二旗这样的地界调研一圈,肯定会觉得月薪一万简直不配为人,看这些人的平均收入,你会觉得北京的房价还能再涨一倍。

但是北京不仅有金宝街和CBD商务包间里的千万合同,还有挤在高丽营和马驹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等活儿的临工族。

如果你在凌晨五点去往这两个目的地,会看到成千上万的临时工,在争抢一份份日薪200元左右的工作。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4)

(在马驹桥等待工作的临工族)

说到底,“我身边”是个非常非常狭小的范畴,它代表不了整个中国,也代表不了一座城市。

我想说的是,算法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那么对标统计数据的“自我位置确认”,往往会加剧内心的失衡与焦虑。

月薪过万,放在整个中国的大背景之下,在收入坐标尺上毫无疑问属于中产以上阶层。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如果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月薪仅仅只是过万的话,那我非常笃定,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身处“中产以上阶层”。

因而,对照大样本统计数据来定位自己的收入层级,有时反而会加剧一些人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即你用各种数据告诉我,我的收入已经是全中国的佼佼者。但为什么我自己的感觉却依然是那么无力窘迫,遑论买房生娃,就连获得一份相对体面的平常生活,感觉都很吃力。

可问题在于,什么是“平常生活”?什么又是“相对体面”?

同样是喝水,很多出租车师傅连保温杯都舍不得买,就一个二三十块钱的塑料大水壶用到茶渍斑斑。

写字楼里的打工人排队抢购星巴克的限量版马克杯,认为200块就能拥有一份小资摆件实在是划算。而在另一个圈层里,用爱马仕杯子喝茶的人,也会觉得这样的消费在身边“稀疏平常”,亿万豪宅餐桌上动辄过万的一套餐具不过是“相对体面”的选择罢了。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5)

其实,人难得的是认清自己,只有认清自己之后,才谈得上选择与平衡,否则无论收获怎样的得与舍,内心总是一种失衡的状态。

(四)

必须正视的是,不同的人,因之不同的身份背景和过往经历,各自对“生活”的定义,本身就有着云泥之别。

怕的是,一个人偏偏不愿意去做这样的正视,这是很多痛苦和焦虑的根源。

譬如,有些年轻女孩因为工作的缘由,接触到大量非富即贵的客户,在这样的行业里浸润久了,甭管其自身条件如何,择偶标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很高。

而很多时候,人性甘愿沉浸于这样的茧房世界中。

因而难免对真实的现实世界产生一种观感上的畸变,觉得只有路虎保时捷才叫车,市中心300㎡的大平层才叫家,一个30岁的男人年入不足百万那简直都不叫人。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6)

类似的事情换成男人也一样,而且男人发起癔症来比女人更癫狂。

中关村创业大街最火爆的那段日子,整条街上挤满了发癔症的男人。或者说,在那样的氛围和环境里泡久了,人很难不撒癔症。

那种氛围,是随便一个路人甲都会生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迈激荡,冥冥中觉得自己就是为创业而生的,千万融资如探囊取物,上市敲钟也是指日可待。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7)

(这条街的咖啡馆,曾经一座难求)

这些人的故事没几个好结局,而那条街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也有目共睹。

其实我觉得,这破灭的本就不是梦想,破灭的只是欲望,膨胀的、急迫的、凌空蹈虚的欲望。

人生的很多痛苦,就是这么产生的,本质上它源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人性所固有的狭隘。

我相信那些年薪50万,在网上掰开揉碎给大家一笔笔列支出,说明自己生活悲催窘迫的人,是真诚的。

我也认同那些以“何不食肉糜”的口吻,嘲讽奚落这些“高薪却悲催”的人矫情又可叹的结论。因为我相信,如果有一天这些发帖者突然从年薪50万骤降至5万,那他们也可以活得不错。

说到底,很多时候这种南辕北辙,只是因为大家各自选择的镜子不同罢了。

所以,再面对“月薪多少才能活得幸福?”这样的问题,我以后会先问一句:

您所照的镜子,到底是哪一面?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

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作者/慧超

(一)

“在中国月收入1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

随着统计局公布31个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上面这个问题再一次登上了热搜。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2)

在评论区逛一圈,你会发现这一议题被两拨态度同样坚定的人,撕裂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阐释:

其中,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衍生话题是“为什么感觉工资过万很普遍了”?

显然,这样的感受主要存在于北上等一线城市的白领群体,且在个体感受和统计数据层面都有“确凿”的支撑。

比如智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排行前13的城市平均薪酬,都突破了万元人民币。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3)

恒大研究院有份报告更是夸张,这份报告显示,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80后平均月薪已突破2万元。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4)

我在北京认识很多80后的朋友,据我所知,许多人并没有达到这个数字。不仅如此,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去年还遭遇了原因各异的失业和实质降薪(年终奖取消或削减)。

对统计学稍有了解的朋友都明白,在基尼系数不断拉大的当下,“平均收入数字”几乎没有意义,咱要是和中国首富钟睒睒一平均,超哥也分分钟是身价千亿的富豪了?

中位数相对客观一些,我查了一下,2020年有媒体联合统计机构,公布过一份主要城市的薪资中位数,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人均月薪中位数还不到7000元。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5)

这就对应了另一个同样热议的衍生话题:“月收入5千以下占总人口95%”。

这个数据来自中金公司和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该报告较为清晰地显示了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层级,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比例,仅仅只占总人口的5%。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6)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统计的是“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包含老人和孩子的,所以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月收入超过1.5万元,才能进入那前5%。

类似的“月经式话题”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除了平台基于流量诉求的议题设置之外,其背后也反映出公众内心对于“自我定位”的一种真实诉求。

我认为它呈现了一种真实而隐秘的社会身份焦虑。

此种焦虑来源于人们急切地希望确认自身的“位置”,并在惶惶中形成一份独属于自己的“身份标尺”,借以丈量自己。

(二)

抛开“知乎人均年入百万,抖人月薪平均5万”的网络嘲讽,如今你随便打开一个流媒体平台,确实很容易生出一种月薪5万勉强维生,年薪百万稀疏平常的现实错觉。

随便一个街采视频都能呈现出我国经济的澎湃图景,里面尽是些“月薪2万以下是屌丝”,“30岁至少存款二三百万”的惊人回答。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7)

更有甚者,几年前有微博大V抛出了一段著名论述:“年薪百万在北京也就刚刚脱贫”。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8)

当然,这些话自有为收割流量而博眼球的刻意为之。但站在特定人群的狭窄视角,有些话却也未必不真诚。

比如上面那位房产大V,这份职业的客户圈层有一个基本的门槛,那就是有能力在北京买房——有能力在北京购房的人,本身在中国已属于“财富金字塔尖”上的人,更别提这其中那些置办豪宅的客户了。

整天和一群满北京城选豪宅的大款们混在一起,耳濡目染的都是宾利劳斯、周身奢品、国际名校和全球资产配置……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9)

一个人长期面对这样的“镜子”,那“年薪百万不过刚刚脱贫”的认知,会在潜移默化下变得坚硬无比。

一个清朝的农民,逢年过节能吃顿白面饺子,就得祭天拜地感念盛世。而以生活奢靡著称的慈禧,内忧外患下一顿饭传菜不足50道,已可视为体恤民生之艰,要被奴才们歌颂一番。

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常常只来自于自我的经验,任何与“自我经验”相悖的观点和现象,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本能地忽视、排斥并质疑。

之前有经济学家说中国有几亿人从没坐过飞机,网络上一片质疑嘲讽之声。这些出生在城市,大学毕业后成为白领的人,的确很难理解这片土地上,其实还同时存在着另一种生活。

其他地方我不知道,就在我老家的村子里,直到今天,对于绝大多数农民而言,“坐飞机”这件事依然是一种“奢侈的、难得体验的,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一件事。

面对“月薪3万仍活得捉襟见肘”、“年入百万也就刚刚脱贫”这样的话题,一个人如果坚持这样的判断并自认无比真诚,毫无矫情的成分——

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们站错了位置,选错了“镜子”。

(三)

长期以来,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种种“高薪却窘迫”的生活图景。

任何一个老冲浪人,都肯定看过诸如“月薪3万不如狗”、“年薪50万不敢要小孩”这样的帖子。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0)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1)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2)

面对此类论调,参与者分明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种是理之当然的认同;一种是“何不食肉糜”的奚落。

要我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很有可能都是真诚的。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3)

一个人在国贸西二旗这样的地界调研一圈,肯定会觉得月薪一万简直不配为人,看这些人的平均收入,你会觉得北京的房价还能再涨一倍。

但是北京不仅有金宝街和CBD商务包间里的千万合同,还有挤在高丽营和马驹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等活儿的临工族。

如果你在凌晨五点去往这两个目的地,会看到成千上万的临时工,在争抢一份份日薪200元左右的工作。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4)

(在马驹桥等待工作的临工族)

说到底,“我身边”是个非常非常狭小的范畴,它代表不了整个中国,也代表不了一座城市。

我想说的是,算法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那么对标统计数据的“自我位置确认”,往往会加剧内心的失衡与焦虑。

月薪过万,放在整个中国的大背景之下,在收入坐标尺上毫无疑问属于中产以上阶层。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如果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月薪仅仅只是过万的话,那我非常笃定,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身处“中产以上阶层”。

因而,对照大样本统计数据来定位自己的收入层级,有时反而会加剧一些人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即你用各种数据告诉我,我的收入已经是全中国的佼佼者。但为什么我自己的感觉却依然是那么无力窘迫,遑论买房生娃,就连获得一份相对体面的平常生活,感觉都很吃力。

可问题在于,什么是“平常生活”?什么又是“相对体面”?

同样是喝水,很多出租车师傅连保温杯都舍不得买,就一个二三十块钱的塑料大水壶用到茶渍斑斑。

写字楼里的打工人排队抢购星巴克的限量版马克杯,认为200块就能拥有一份小资摆件实在是划算。而在另一个圈层里,用爱马仕杯子喝茶的人,也会觉得这样的消费在身边“稀疏平常”,亿万豪宅餐桌上动辄过万的一套餐具不过是“相对体面”的选择罢了。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5)

其实,人难得的是认清自己,只有认清自己之后,才谈得上选择与平衡,否则无论收获怎样的得与舍,内心总是一种失衡的状态。

(四)

必须正视的是,不同的人,因之不同的身份背景和过往经历,各自对“生活”的定义,本身就有着云泥之别。

怕的是,一个人偏偏不愿意去做这样的正视,这是很多痛苦和焦虑的根源。

譬如,有些年轻女孩因为工作的缘由,接触到大量非富即贵的客户,在这样的行业里浸润久了,甭管其自身条件如何,择偶标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很高。

而很多时候,人性甘愿沉浸于这样的茧房世界中。

因而难免对真实的现实世界产生一种观感上的畸变,觉得只有路虎保时捷才叫车,市中心300㎡的大平层才叫家,一个30岁的男人年入不足百万那简直都不叫人。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6)

类似的事情换成男人也一样,而且男人发起癔症来比女人更癫狂。

中关村创业大街最火爆的那段日子,整条街上挤满了发癔症的男人。或者说,在那样的氛围和环境里泡久了,人很难不撒癔症。

那种氛围,是随便一个路人甲都会生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迈激荡,冥冥中觉得自己就是为创业而生的,千万融资如探囊取物,上市敲钟也是指日可待。

月薪低于1万的真实生活(月薪万元的悲催生活)(17)

(这条街的咖啡馆,曾经一座难求)

这些人的故事没几个好结局,而那条街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也有目共睹。

其实我觉得,这破灭的本就不是梦想,破灭的只是欲望,膨胀的、急迫的、凌空蹈虚的欲望。

人生的很多痛苦,就是这么产生的,本质上它源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人性所固有的狭隘。

我相信那些年薪50万,在网上掰开揉碎给大家一笔笔列支出,说明自己生活悲催窘迫的人,是真诚的。

我也认同那些以“何不食肉糜”的口吻,嘲讽奚落这些“高薪却悲催”的人矫情又可叹的结论。因为我相信,如果有一天这些发帖者突然从年薪50万骤降至5万,那他们也可以活得不错。

说到底,很多时候这种南辕北辙,只是因为大家各自选择的镜子不同罢了。

所以,再面对“月薪多少才能活得幸福?”这样的问题,我以后会先问一句:

您所照的镜子,到底是哪一面?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
 
(责编: xingyu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