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假期娱乐的超级放松档期,推出一部科幻片,并且还是硬科幻,足见影片的底气;
2、《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片元年。
影片成色到底如何,没看过片的小编现在还说不出个一二,只是最近又重温了一下原著,连带片方目前放出的物料,做一下展望吧。
原著小说字数并不多,可世界观、时间跨度却十分宏大。
一句话总结下剧情——
未来的某一天,由于人类提前监测出太阳有爆炸的危险,随即采取了“制造超级地球发动机”的对策,以此驱动地球离开原始轨道,飘出太阳系、向外太空移民,目的地是比邻星。
所以,我们在电影的预告片中看到了被灾难覆盖的地球,以及惶恐的人类。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次星际逃亡。
但是呢,《流浪地球》远不止爆米花那么简单,原著的逻辑线非常清晰,截一段图大家感受下——
整个移民过程,将持续2500年,100代人。
洪荒的宇宙、漫长的时光、求生的本能…
由此,大家可以想象这部作品的史诗感和复杂程度。
这一逃亡过程中,音乐,美术,以至于爱情,都不再是人类的刚性需求,所以在原著中有妻室的中年男子向家人坦白自己爱上别人时,家人都坦然地让他放手去爱。
整个故事的主要矛盾只有发展,只有生存。
也因此,我们看到了影片前期物料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希望。
当然,人类始终无法摆脱的劣根性让故事更加曲折,就像《星际穿越》中的马特达蒙。
故事的结局并不意外。
而看完整个故事,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刘慈欣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结。
在他的小说中,多次出现不惜承受全人类唾骂,比如《三体》中的程心,也要带领地球航行向正确方向的人物。
并且这类人物以军人为主。我想这与他经历过的时代环境不可谓无关吧。
《流浪地球》依然是一个关于人类孤独的故事。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需要经历一百代人,才能最终逃脱毁灭的命运。带着全人类的希望,向着宇宙深处流浪,这个故事的母题在《2001太空漫游》中已然清晰可见,难怪刘慈欣会说,我的所有的作品,都是对库布里克的拙劣的模仿。
其一是喷涌而出的想象力。而这可能也是科幻文学之所以令人着迷的最重要的原因。大刘曾经说,想象力是人类拥有的一项仿佛只有神才具有的能力。这个比喻真是深得我心。如果从神学的角度,似乎也不难解释。想象力的珍贵,丝毫不亚于自由意志。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造人,且在所有造物中最钟爱人类,怎能不赋予人类最令人称奇的能力呢?在《流浪地球》中,刘慈欣想象的所有场景,地球停止自转,巨型发动机,太阳巨氦……都令人沉迷于恢弘的场景中,感受到深深的震撼。
其二是人性刻画的尺度。刘慈欣并不是一个钟爱刻写社会和人性的作家。事实上,他曾经在多个场合透露过,当前科幻文学让他失望的一点也正在于,打架开始追求”向内转”,而忽视了追求星辰大海的魄力。然而,刘慈欣的小说中,却也永远不缺引人深思的人性刻画。譬如在《流浪地球》中,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爱情”之类让现代人辗转反侧的东西对人们来说毫无意义,艺术哲学等等美好的东西退出人们的生活,忠于理想信念的联合军队死于全人类的暴政,地球文明即便转换至另一个时空,也依然不能逃脱它生来就有的丑恶面……刘慈欣对人类的深沉关怀,都浸透其中。
其三是绝望中不放弃的希望。读《三体》时,不少人就曾经提问,作者会不会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呢。在科幻文学的外衣下,他揭开的人类文明底色无比的荒凉。 再壮美的时空,都毁于人类的弱点。甚至人类引以为豪的优点,也会带来致命的灾难。加之地球本是浩瀚宇宙中不起眼的沧海一栗,人类文明被毁灭似乎对整个宇宙来说不值一提。是否文明的本质就是有和无的交替,而这只是宇宙能量转换的微小环节,不值一提呢?不过越读到后面,会觉得他在悲观的底色中,又透露出一种决绝的希望。就如《流浪地球》中最悲壮的一幕,那些为全人类而牺牲的军人,他们在死亡来临的一霎那依然丝毫不弯下脊梁。而犯下致命错误的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后继续在未知中前行。可能这就是刘慈欣对人类的乐观之处吧。
最后,电影是否做到了完整叙事、特效是否实现了史诗感、人类的孤独末世的绝望是否刻画,如果很好地完成了这些,那这个春节档,似乎真的要诞生影史级别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