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所 复试(上海有机所笔试复试好难)
你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或者你自己,现在还在说在职研究生吗?那就说明你out啦~
来来来~非全日制研究生,了解下~
本文文章内容大部分转自周文辉 曹镇玺《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势、问题及对策》,但本文观点不代表原作者观点
1
概念及特征
自 1981 年恢复学位制度至今,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已走过了 30 余年。 1983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部分高校启动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试点工作,并于 1985 年前后下发了《关于扩大在职人员申请硕士、 博士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陆续拉开了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的帷幕。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陆续批准设立了一系列专业学位, 并于1997 年同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九五” 期间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 MBA )学位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长期实践过程中,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两种教育形式并行发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招录管理工作,构成了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创设初衷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在职从业人员的再教育需求,考生的社会身份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报考门槛,在职人员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构成主体。 长期以来,在职人员以非全日制形式攻读学位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以此形成了非全日制研究生鲜明的内涵特征。
2016 年 9 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只是在学习方式上有所区分,而在招生计划、招生录取、质量标准、证书管理等方面并无二致。《通知》 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概念内涵上的全新界定,使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为与全日制研究生功能互补的全新学位类型,标志着非全日制研究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知》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功能定位上体现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一方面,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统筹管理,有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厘清非全日制研究生功能定位,契合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发展逻辑,符合社会对高学历教育的发展需要,也更加适切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人才储备战略。
2
研究生并轨招生新形势
升学考试制度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历来容易受到公众和舆论的关注, 2017 年是《通知》落地施行的第一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成为社会舆论聚焦的热点话题,这诚然是由于招生培养单位对政策的理解维度和执行程度直接关系到万千考生的教育利益。但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招考政策改革的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通知》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牵一发而动全身,招生并轨引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势必然牵引公众对招考公平性和正义性原则的关注讨论,也势必会对紧随其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管理、学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产生深刻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以非全日制招生新形势为锚点,进行由表及里的再认识。
1)报考人数占比明显
其一,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授予学历和学位证书,改变了以往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证的“单证”局面,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考生的报考热情;其二,允许应届生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彻底打破报考的社会身份壁垒,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内生性需求,促使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升温
2)招生面临生源压力
完不成计划数成为各招生培养单位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工作中的普遍现象,一些知名高校部分专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复试工作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源压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计划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70 名,实际复试人数 3 名,农村与区域发展学院计划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120 名,实际复试人数 18 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计划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30 名,实际复试人数 5 名,法律硕士计划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50 名,实际复试人数 1 名。 一些专业甚至面临着无人过线的尴尬局面,如山东大学金融、应用统计、化学工程、软件工程等 35 个专业;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等 7 个工程类硕士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 12 个专业均出现了 “零录取”的情况。这些状况的发生与新政的实施不无关系,《通知》 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两类研究生在考试内容和录取分数方面的标准统一,直接导致了非全日制考生群体的上线率滑坡,从而使招生培养单位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上普遍面临生源压力。
3)录取机制灵活变通
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不足的困境,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各招生培养单位普遍启用了较为灵活的录取机制,大部分高校通行的做法是通过校内外调剂方式完成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计划,受限于报考非全日制考生整体上线率偏低,招生培养单位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调剂录取的考生成为生源的绝对主力。 其中一些高校设法通过新生奖励政策,从奖助学金、住宿、就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激励, 意在以此吸引优质生源。(这里可以看出奖励制度并不是国家政策一句话的问题,而是招生培养单位自主权的体现)如中国人民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为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提供新生奖学金; 中国计量大学则承诺奖学金100% 覆盖非全日制研究生; 北京化工大学规定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享有同样的奖助学金政策、同样提供住宿;北京交通大学则承诺为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发三方协议。
4)生源构成趋向多元
囿于报考门槛、功能定位和学历认可度等因素限制,以往报考在职研究生的大部分考生是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社会在职从业人员,造成在职研究生的生源构成较为单一,《通知》的施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考生主观意愿、颠覆了客观录取路径,进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结构。 在考生意愿方面,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身份限制的解除,部分应届本科生可以同时兼顾学业和工作,在工作的同时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的深造需求,改革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其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学历证书的完整性,无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录取路径方面,正如前文所述,受到录取标准绝对统一的政策影响,在职人员普遍在初试成绩方面处于劣势,低上线率直接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形成较大的生源缺口,为了完成录取计划,招生培养单位允许并鼓励大量全日制考生调剂为非全日制,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就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如天津大学通过校内外调剂录取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占比高达 98.7% ,这种情况显然对其生源结构造成相当显著的影响,应届毕业生在所有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中占比 66.5%, 改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构成,形成了应届生与在职人员并存的多元化生源结构。
5)考生选择多种多样
社会对高层次学历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走上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必由之路,呈现出多样性的时代表征:其一,考生身份逐渐放宽,培养对象更加开放;其二,学位类型日趋多样,学习方式日趋灵活;其三,培养模式更加多元,教学目标聚焦专业。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多样性发展趋势,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应届毕业生因其在学习的年龄、 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可以选择与全日制相比更高层次院校的非全日制学位;在职人员可综合考虑学习的经济收益、区域位置、学校层次等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切度较高的培养单位接受教育;考生也可根据工作要求和状况,选择非全日制定向或非全日制非定向。 此外,招生培养单位在学费标准、户籍档案、医疗保险、就业派遣等方面的政策完善程度,也是影响考生选择的重要因素
3
问题与挑战
1)招考机制的隐性失衡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国家意志和教育战略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体现。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一管理,在招生考试过程中与全日制研究生实施统一考试,划定同一分数,使两类研究生在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上遵循统一性原则,兼顾了招生考试机制对公平与效率的保障,从而达到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素质、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目的。但缘于招生改革的统一性要求对在职人员上线率的影响,政策实际落地过程中也存在招考机制隐性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非全日制生源不足、录取困难等方面。 在职人员群体作为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主体,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又要寻求兼顾学习、工作和生活关系,初试总体过线率明显低于应届生群体,直接造成招生培养单位在复试工作中普遍面临着生源短缺的压力。 另外,招生机制或将引发非全日制研究生功能定位的隐性失衡。为完成招生计划,招生单位使用调剂机制将大量低分数段的全日制考生调为非全日制, 隐性提高了应届生的考研录取率,以应届生为报考主体的全日制考生面临“高分数读全日制,低分数读非全日制”的局面,隐没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应用型、实践型的功能定位,不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科学发展。
2) 计划配置与实际供需错位
招生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贯彻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长期以来,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规模发展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时至今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发展重心从“规模优先”转变为“质量优先”,符合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 本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机制变化,本质上是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与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高层次教育需要依旧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双一流”战略和教育深化改革进程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理念在需求侧的传递效应将会日渐明显,受教育群体对非全日制研究生 “个性化”“品质化”“实用化”的期望将会逐渐强化。但从 2017 年非全日制的招生情况来看,招生计划与教育需求之间显然存在着错位,需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方式和路径进行重新审视。 从供给角度,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还会引发一系列后续培养的要素优化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招生规模的爆发增长与培养单位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培养大量非全日制研究生势必会占用和消耗培养单位的教育资源,从培养资源投入到日常管理机制,归根结底都是资源配置问题,后续将会给招生培养单位带来一系列挑战。
3)在职人员升学渠道趋窄
终身教育理念的勃兴由来已久,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终身教育理念已被社会接受并在教育领域得到积极回应,非全日制研究生因其广泛的服务对象、灵活的学习方式、实用的培养目标,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使命。以往的在职研究生考试内容相对简单、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一些类别的硕士招生限额也可由招生单位根据当年的实际报考情况,结合国家的指导政策进行自主调节,因而得到了在职人员的青睐。 2017 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受到《通知》的影响显著,在职人员的上线率和录取率双双走低, 致使在职人员在生源构成中的占比急剧下滑,部分专业的应届生甚至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主体,在职人员的升学渠道收窄,若长此以往,在职人员群体接受再教育的均等性和公平性或将被破坏。招生规则的公平性诚然是研究生教育必须考虑并坚持的原则,而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终身教育理念和大众教育需求的直接反映,也理应纳入深化教育改革的视野。
(这里”硕研君“是建议真正的把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分开,非全日制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脱产形式,社会成员的在职教育仍旧为继续教育,深化继续教育的内涵。目前来看,硕研君了解到的17年以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普遍问题:招生环节缺乏针对性 社会认知有待提高 学生对学校缺少归属感)
4
改革重点及建议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是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 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筹管理,符合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提高质量的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供需矛盾在制度层面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调节,招考机制的变革是深化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的开端、是国家教育方略调整的参照坐标、是招生培养单位选拔优质生源的重要途径,势必会深远影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深化改革进程。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推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
1)科学编制计划,主动服务需求
作为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点,招生计划是国家层面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和政策传导的关键信号,也是招生培养单位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基础资源,其本身兼具政策属性、学术属性和资源属性。其一,加强计划编制的科学性。要从厘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功能定位和教育规律出发,充分认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坚持质量观与发展观并重,以招生计划为抓手,引导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结构和资源优化,逐步建立起招生计划与市场需求、办学能力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 。 其二,重视社会需求的导向性。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应树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主观性认知,在坚持计划性的前提下,积极导入市场性。 在编制细化招生计划之前,充分调研专业发展动向、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在尊重各自教育资源、学科特色、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招生计划向发展潜力大、需求缺口大、经济效益大的学科专业倾斜, 做到招生计划的增量安排、存量调控、动态调整。
2)创新招考机制,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是教育的基础,质量是教育的保障,在坚持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创新适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招生选拔制度是根本,发挥招生单位的录取主体作用是关键。其一,制度设计要坚持差异化选拔标准。非全日制绝大多数都是专业学位,应重点考察考生对该基础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实践应用,避免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专业与学术学位人才选拔标准趋同。 其二,考试内容注重综合素质考评,要注重初试和复试考核内容的重心差异。 初试环节的设置着重于实践操作性和基础理论性内容的有机结合,复试的考核权重应适当增加,且更加侧重于考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评,考试过程中导师的主体责任应当强化,尊重并发挥导师在行业中的知识积累和人才判断,提高人才选拔的专业性,重视考察考生与行业发展的适切度。 其三,构建公平公正的监督体系,坚持招生信息的阳光公开。 建立全国统一平台、统一时间、统一格式公开招生录取信息,推动招生单位提高招生信息公开工作水平,维护招生录取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3)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程度远不
及全日制研究生的现状之下,制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尤为重要。首先,各个高校应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视为与全日制研究生界线分明、相互独立的两类培养对象,并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更大的进步空间,将更多的精力、资源拨给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其次,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分析自身特点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可以表现为: 加强课程安排灵活性,提倡小班型集中授课,确保授课质量; 增强选修课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务实能力;改进授课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开放实验室设备,方便其实验的推进与开展,有利于提升硕士论文的质量与深度; 强化过程管理,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阶段的质量标准,严格把控生源选拔、课程设置、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 鼓励非全日制研究生将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带入学校、带入课堂,更新共享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扩充专业领域,有助于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实现创新型人才发展; 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核可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非全日制研究生更好地协调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4)构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为了实现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性发展,不能只在高校及学生自身下功夫。宏观上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尽快建立健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权威性质量评估制度,摒弃传统的捆绑观念,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当中抽离出来,单独构建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在声誉调查、资源投入、课程安排、毕业生情况、学术成就等多个方面对各个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进行评估。
5)提高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识。目前,社会各界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识仍不够全面,定位仍不够准确,甚至存在一些偏见。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种“次等教育”和“创收手段”。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具有综合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但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知存在偏差,两者形成鲜明的矛盾关系。提高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识是化解这一矛盾关系的关键,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能够得到应有的正视及尊重,政府、培养单位、学者应该引导社会消除有关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些误解和偏见,如实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单位搞创收,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可以花钱买文凭等错误看法,引导社会正确理解和认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实现观念的转变
6)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取得相同的社会地位.。建议国家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一并纳入财政拨款范围。国家为了不矮化非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采用同一张试卷同分数线录取,确保同样的培养和同样出口标准。如此这般用心良苦,为何《2017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2016 ] 9 号)又提出“国家对所有纳入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均安排生均拨款,所有纳入招生计划的硕士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这意味着非全日制研究生将没有国家生均拨款,需要通过缴纳高于全日制标准的学费来支撑非全日制培养的实施。既然鼓励在职人员接受非全日制教育,他们也都有工资收入,提出这样的要求看似也是合理的,但实则蕴含着极大的不合理,因为这打破了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平等社会地位的前置条件。随后的一切同质化要求都会被高价求学所掩盖,无法实现最终的平等。理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在校管理。到目前为止,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群体仍以在职人员为主,但国家教育考试政策并未拒绝非在职人员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这就可能给今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带来困扰。以往绝大部分高校均要求全日制研究生中非定向就业生在读期间要将人事档案和户籍关系调往就读高校进行管理,毕业前再随档案关系迁出;而对非全日制单证考生并未有此要求。随着今后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的逐步扩大,非在职人员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后的人事档案和户籍关系的管理必将带来新的突破。是将非定向生源统一纳入定向生源的管理,还是明确接收非全日制非定向考生的人事档案和学籍档案,需要高校发挥智慧探索实践。此外高校还应加强诸如宿舍安排、食堂就餐、就业派遣等一系列在校生管理政策的研究,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充分考虑后提出兼顾公平性的方案
7) 重视改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出口和提升通道的现状。今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要求时,除了可以申请硕士学位以外,还将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样获得学历证书,即毕业证书;唯一差别在于,非全日制硕士的毕业证书将注明“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以区别于全日制硕士毕业证书注明的“全日制”学习方式。以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作对比,这种将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以学习方式区别的毕业证书授予方式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别做法。从研究生教育本身看,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既然是相同标准培养出的合格毕业生,就不应该再添加差异性标签。而从促进两类学习方式并轨、过渡、发展的角度考虑,这一差异性标签的存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标签式差异的根源来自于两类学习方式可能产生的培养质量差异,如果并轨成功,培养质量差异消失,即使毕业证书上存在学习方式标签,也不会降低其证书的含金量,随之而来的是标签性差异的自然消失;相反如果两类学习方式导致培养质量差异继续存在,甚至培养质量差距增大,即便取消了毕业证书上的学习方式标签,也不会对社会认可度提升有任何帮助。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社会认可程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国家相关部门,培养单位,学生个人都要作出相应的努力,积极主动服务于社会需求,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度。
同样这个新生事物的直接联系实体是学生和培养单位、教师;外部间接联系是国家政策;从招考到选拔录取,以及综合培养。其前提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引导,顶层设计的引导很重要,非全日制仅是学习方式的不同,并非质量有区别,统一了选拔标准,只有相关部门改变调整涉及的就业落户政策等,才能真正解决非全日制的招考困局,后续逐渐完善培养单位的教学改革,相信非全日制会越走越好,真正实现国家中期教育改革目的以及实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人才升级,服务社会,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逐渐转变为教育强国。硕研君相信2020年这样的政策会下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剑桥申请 研究生?牛津剑桥研究生
一、怎么考剑桥大学1.充分准备:剑桥大学的录取标准非常严格,因此考生需要充分准备,以确保自己能够达到剑桥大学的要求。2.参加考试:考生需要参加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包括UCAS申请,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详细] -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研究生(西华盛顿大学)
一、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研究生录取GPA是多少,我想申请统计专业,或者靠近经济专业的专业,GPA要求是1、TOEFL网考至少92分;IELTS总分至少7分;MLT至少90分;PTE至少65分。2、正规[详细] -
化学研究生全国排名?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考研学校排名化学工程与工艺考研学校新排名:清华大学;二、化学专业研究生大学排名化学研究生院校专业排名:1中国科学院大学,2清华大学,3北京大学,4浙江大学,5南开大学,6复旦大学,7[详细] -
旧金山大学研究生,旧金山大学分析学硕士
一、旧金山大学有几个校区旧金山大学(SanFrancisco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的私立大学,该校只有一个校区,位于市内的LoneMountain区,占地面积55英亩[详细] -
健康服务与管理研究生?健康管理大专出来有用吗
一、健康信息与社会服务硕士就业前景1、就业前景很好。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发展异常迅猛,目前国内已有超过3000家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其中有数家已经获得数千万美元巨额投资。2、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最具活力的健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