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赠从弟》原文|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22-12-20 19:51:53来源:网络转载浏览量:0
[汉] 刘 桢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④,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共三首,这是第二首。从弟,堂弟。②亭亭,端正立着的样子。③瑟瑟,强烈的风声。④惨悽,严酷。⑤“罹”(li离),遭遇。凝,严。
〔分析〕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任用他为丞相掾属。他为人刚正不阿,以气节自重,险遭杀身之祸。他的诗品亦如其人品,刚劲挺拔,骨气奇高。《赠从弟》就很能体现他这种诗歌风格。
《赠从弟》共三首诗,全用比兴,分咏蘋藻、松柏、凤凰三物,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与勉励,亦是诗人的自喻与自勉。本篇原列第二。
吟咏松柏,赞颂了一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品格。松柏很早以来就成为崇高节操的象征,成了体现人格美的一个审美对象,最有名的就是孔子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本诗实际就是孔子这一赞语的诗化。诗的前四句描写挺立于寒风中的山松。诗人采用对比手法来写松与风,“亭亭”标松之高耸挺拔,“瑟瑟”状风之萧瑟凄厉。如果说首二句是客观描述的话,那末三四句则转为感叹语气,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叠词与对偶的运用起到了加强修辞效果的作用,意象的对比与语气的往复回环(一、二句由松到风,三、四句又由风到松)结合在一起,颇具一唱三叹之概。五六句诗意又进了一层,寒风之外又加上了冰霜,在这冰霜凛冽凄寒之时,草木都已凋零,独有松树“终岁常端正”,此处用“终”,用“常”都是突出了松树的坚贞守节,持之以恒,不因任何外力而动摇改变。结句亦采用问答句式,点明题旨。诗人问:难道它没有遭受到严寒的侵袭?答曰:因为松柏有自己坚贞的本性。这就揭示出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能否持正守节,本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诗赞颂了一种刚毅不屈、守正不阿的人格。
刘桢的《赠从弟》很能代表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前人评刘桢诗多指出其气盛格高的特点,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上品,称:“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凋润恨少。”建安文人身经乱离之世,感慨时事,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而刘桢尤具耿介亢直的秉性,因而其诗特别能表现出一种刚健的气骨。
此诗本为赠别之作,但诗人并未循常套去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寓赠别之意于咏物,重在表达对行者的期许之意,这样立意就显得高远。
〔评说〕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公幹诗质直如其人,譬之乔松,挺然独立。公幹不仿古人,后人亦不能仿公幹。其体盖以骨胜。”
陈延杰《诗品注》:“桢之《公宴》、《赠从弟》、《杂诗》等篇,皆所谓情高会采,而质朴颇类古诗。”
(责编: xingyu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耿纪是谁,耿纪为什么谋反
说到三国时期的耿纪想必很多网友都不太知道这个人但是其实这个人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其实也还是有着非常有意思的人生的, [详细] -
芈戎是谁的孩子,芈戎是芈月什么人?
说到芈戎其实大家也还是多多少少都知道这个人的,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说在历史资料上,这个人还是经常性的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面了,那么有的 [详细] -
历史上有萧策这个人吗 历史上有没有萧策这个人
1、萧策的原型可能为真实历史上的萧统。2、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中大通三年(531年)去世,谥号 [详细] -
赢倬太子怎么死的(嬴悼太子母亲是谁)
1、有关于悼太子之死,史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没有交代更多的详情。只说悼太子是在被派到魏国做人质的时候,在魏国去世的,去世原因是 [详细] -
历史上三国时张辽的武器是什么
汉末三国时期,张辽被认为是曹魏阵营之下的第一猛将,那么他自然以猛最为出名,曾经带着八百人,对阵孙权的十万大军,一路杀到了孙权的主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