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永远朝南的房子(中)
死神笼罩小镇
小镇上每天都有人饿死。呼啸的大北风以及寥远、惨白的雪野,更使得饥馑的人们孤苦无依。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瞎男人,平常很和善,出入总不声不响的,现在家人自顾不暇,已经没有什么东西给他吃了,他受着饥饿的煎熬。某一天,他摸进我家的厨房,偷吃了母亲起早蒸熟的糠饼。
自此,他不好意思见人,也无力再走出家门。之后不久,他饿死了,一群同样饿得摇摇晃晃的人悄无声息地把他抬往墓地。
饥荒的尽头不知在哪里,父母忧心忡忡。四十五岁的父亲对故土的思念就在这时开始泛滥起来。回老家,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消除不了,关于故土的回想竟使得原本严厉异常的他变得有一些温情。他讲起老家的山,老家的田地,他说我们回到老家肯定不会饿死,因为那里一年到头都是绿的,最不济也有青菜可以充饥。
想来母亲一开始是随口附和过他的,大约并没把他说的当真,后来见父亲越来越急切,母亲变得警觉起来,于是断然正告父亲:真要走你自己走,我和孩子们是不会离开东北的。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这样公开违拗父亲意愿的事几乎没有过。她顺从父亲,很少和他争辩什么。
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在家庭中事事说了算。他在家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连大声说话也不敢,踮起脚走路,父亲午睡,讨厌惊扰,连苍蝇也不许飞,我们姐弟几个轮流拿蝇拍打苍蝇。
对于母亲来说,父亲那时的权威高于一切。但综观父母的一生,母亲由年轻时对父亲的顺从,到后来的不顺从,以及晚年的事事对立和不妥协,显示了人生很复杂的因素,这不是一句话说得清的。
父亲的强横也逐渐演化为晚年的病弱和无奈。可以说母亲敢于和父亲意见相左就是从这次开始的。父亲的打算使母亲产生一种远去异国它乡的恐惧。她还从未想过某一天要离开自己出生长大的小镇。
她知道一些女人离开小镇后的悲剧,如她很熟悉的一位女子,随丈夫去某个边远地方,吃了很多苦,几年后还是一个人回来了。
小镇上人尤其对南方没有好感,认为那里人奸滑,气候死热,北方人去了没个好。姥爷姥姥也反对女儿随女婿去南方。
初次去南方
父亲开始天天和母亲磨嘴皮子。父亲去意已决,但母亲仍然立场坚定。
有一天,一场暴雨之后,父亲去到山后的姥姥家,当着姥爷姥姥痛哭一场,竟一下感动了两位老人。他们松了口,母亲也不好再一口咬死。于是商量出个办法,就是让父亲带我和两个姐姐先到南方看一看,把情况搞清以后回来再说。
母亲不相信父亲回来以后会跟她如实地说老家的好与不好,所以一再嘱咐我把看到和听到的都记在心里,回来向她报告。
事实证明母亲的想法是天真印,因为我对事物还缺少分辨能力,再说父亲会把他的想法原原本本地灌输给我的。
那次去南方是我平生头一回出远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都很新鲜,如在南京的浦口,我们乘坐的火车给载到船上过江,火车随着行驶的船晃晃悠悠;俯瞰江面,浪花翻卷,江鸥飞翔。但在去安庆的大轮上,我弄出件大煞风景的事,使得旅行的快乐减少了许多。
事情的起因是我们从大虎山动身之前,吃了好久去除籽粒后的玉米芯子磨成的粉,拉不下屎,有时急得用手抠。父亲给我开了一些泻药,一次服一粒,起初并无效果,但在大轮上,饭食油水多些,泻药猛然见效了。夜晚我还在睡梦中,一股秽物从肛门中喷射而出,竟然滴到了下铺旅客的头上。
那是个采购员模样的人,叫苦不迭:这小鬼,要死,怎么搞的!
父亲连连给他道歉。解释了事情的起因,那人也就不再说什么。
父亲带领我们去的地方,并不是他在长江北岸的老家,而是江南小镇大渡口以东一个叫挖沟的小村庄。因为他唯一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在那里,可以去投靠一下。
也许是冬日天气的关系,挖沟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脏黑破败,低矮的茅屋没有什么生气。父亲的姐姐──我的大姑,是个衣服灰旧、脸腮凹陷的老太太,老是咳嗽吐痰,对我们也没显出什么热情。
她从小就到姓金的人家做童养媳,日子很苦,成婚后生了七个女儿,没生儿子。女儿早已都出嫁,老伴多年前去世了,现在她一个人住一间小屋,用一口小瓦灶,自己烧饭吃。由于通风不好,烧饭时屋里烟气呛人,天长日久,墙壁窗框都给熏得黑乎乎的。
现在挖沟居住的有我的二表姐、五表姐、六表姐。她们的年龄都和我父亲差不多,但依辈分还要喊我父亲“老母舅”。几个表姐夫也都是比较本份的农民,不大说话。他们对于父亲要带着一家人来挖沟落户,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大姑的小屋里是呆不住人的,父亲就整天带着我到田间地头,看他所讲的“四季如春”,把一切绿的植物深刻地灌输到我脑海中去。
我想他这时已经定好计谋:把我的两个姐姐作为“人质”放在挖沟过年,不再带回东北了,以使得母亲有牵挂;而对我是每天进行“南方好”教育,让我背书一样念诵南方的咸鱼腊肉怎样香气四溢,地里青菜如何新鲜脆嫩,亲戚乡人怎样热情,弄得我头昏脑胀。父亲先是威胁,后是利诱。他决心让我成为一个围绕他指挥棒转的宣传员。
在父亲抱着必胜信心,率领我返回大虎山时,我的两个姐姐就给可怜兮兮地留在了挖沟。她们要呆上几个月,等我们全家过来才能会合。如果母亲仍然不愿过来,她们的处境就有些悲惨了。
当我回家见到母亲后,母亲对我在父亲督促下嗑嗑巴巴地讲南方的种种“妙处”已经不感兴趣,她连连责备父亲把两个女儿丢在南方,她为她们担心──母亲果真中计了。我想父亲此时在暗暗得意,他的“叶落归根”梦想可以实现了。
接着是迁徏南方一连串的准备工作,处理一些旧用具,办准迁证等。据说父亲在办退职手续时,遇到了麻烦,单位基于他的手受过工伤,不同意他退职。父亲又是苦苦要求,保证将来不以工伤来找单位,这样才得以批准。这些办妥之后,行李开始打包、托运,父母把炕桌、橱柜之类他们认为用得着的都带上。
那时的我,正处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忆,也不懂得操心未来的年纪。父母的意志就是我的意志。我只隐约觉得,某一天我还会回到这小镇来的──事实上,其后三十多年,我一直没有回到过大虎山小镇。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的一座小山,我家住过的老房子,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又是乘火车,坐轮船,我们全家到了安庆,稍事停留,就坐上一条木船去江南。这是一九六一年的早春,天气清冷,阴云凝结在空中,也许意识到重新开始生活的艰巨,父母望着江面,沉默无话。船在长江南岸停靠之后,水手们帮我们往下搬东西。天上开始掉雨点。
母亲走进不远处的沙地柳丛中,背对着我们坐下了。我看到母亲的身体在微微抖动,忍不住走过去。母系低垂着头,我看不见她的脸,只见到她的泪水一滴一滴地摔落在沙地上,和随风飘来的雨点混在了一道。后来,她站了起来,朝着北方看了好久好久。她的思乡之痛从此而开始,终生未能稍减。
艰难的日子
初来挖沟,我们借住在同一生产队的老鲍家,他家三间草房,让给我们一间。
老鲍是个看上去有些委琐的汉子,矮个,平顶头,肩膀有些病态地耸起。他有哮喘病,每到清早,喉咙里拉大锯,痰液呼呼响,整个身体像给谁抽了筋,佝偻成一团。太阳起山后,他才好一些,蹲到墙根,拿一把大烟袋一个劲喷云吐雾。他爱说笑话,常常吹嘘自己有过很多相好。初夏时,他到几十里外的开荒地去了,不常回家。
老鲍的婆娘长脸高颧骨,不认字也不识数,一双大脚,走起路来登登响。她不生育,抱养了一个病猫样的男孩,每天喂米汤。她从不收拾家务,鸡飞到灶台上去,猪则往厨房里乱窜。她对我们几个小孩倒怪欢喜的,但我们都躲开她。
家里分了七分自留地,父亲一发狠,全都种上小白菜,说这回饿不死了,青菜可以管饱。结果春季一到,白菜全都抽了苔子,地里开成黄花一片。这时依然没有什么粮食吃,天天吃菜为主,菜里顶多撒把糠,人们脸都吃绿了。
父母要参加生产队干活,他们从来没正经当过农民,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每天都很累,但毕竟也干下来了。母亲除了地里干活,回家还要缝补洗涮,更辛苦些。
这段时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父亲吃黄连粉,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这种黑粉,让母亲做饼给他吃,邻居们都说黄连苦得要命,是下不了口的。但父亲坚持要吃,他大口地吞咽这些黑粉,脸上努力不流露一丝苦意,显得十分悲壮,母亲却扭转身子哭了。
另一件事是父亲赤膊到地里干活,上身晒出了一层水泡,晚上睡觉都无法翻身,但他没叫一声痛。
紧接着到来的夏天对于母亲来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煎熬。先是梅雨季节,天天下雨,几乎在一个月内没出过太阳,气候潮湿闷热,母亲对此特别不习惯,身上整天都是汗淋淋的。
热呵,真热,母亲发出痛苦的叹息。她吃不下东西,晚上也睡不好,半夜里走来走去,想找个有风的地方。
梅雨过后,多日连晴,火毒的太阳从早到晚地照着,土地晒得烫脚,村庄沉浸在一股热浪中。母亲热得上不来气,垂弯着背,脸色青黄,昏昏沉沉地坐在背阴的地方。就这样,她还坚持给我们做饭,洗衣,还要到地里干活。
她对付热的唯一办法是往头上倒凉水。头发干了,再倒,总让头上水淋淋的。本地人都劝她歇歇,说身子要紧,不然出个三长两短,孩子们可怎么办。
母亲背着我们,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每一个白天和夜晚,她都是苦苦挨过的。甚至几年之后,在我们全家人都基本适应南方的酷热之后,母亲仍然极其害怕过夏天。
多年之后她对我说,当时实在不行了,好几次准备拎个包袱回东北,之所以没走成,最主要的是放心不下我们这些孩子。
在老鲍家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又搬到生产队的一处空房子里住,是一排四间房,中间用芦苇杆隔开,两家人住。隔壁住的是老马一家人,由于芦苇不隔音,两家人说话走路互相都听得一清二楚。
老马是个老实巴脚的农民,脸膛很黑,言语特别少。他是从外地招亲来的,有力气,能苦做。
我还记得他女儿马兰花出生的事。是一天夜晚,老听到隔壁叽叽哝哝的有人说话,急促的脚步响个不停。一个老女人的声音在说快了快了。一两个时辰以后,一声婴儿的啼哭吓了我一跳,才知道隔壁人家生小孩了。从那以后我知道,生小孩原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这时候,荒年逐渐过去,粮食能勉强糊口了。大姐转学到安庆四中读书,二姐和我在离家不远的兴安小学上学。
不久,我们又第三次搬家,这次是搬到村西头的饲养场。
饲养场
一生中住过许多地方,“饲养场”我始终记忆犹深。
所谓饲养场,原是公社化时期大队里的养猪场,饥荒来临,猪养不下去了,就把房子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住。
我还记得姓江和姓丁的两位老太太,江老太身子瘦弱,脸上有些浮肿,衣服又脏又破,有点疯疯癲癫,喜欢唱着歌在场地上走来走去。她嗓音喑哑,老是唱一首老歌:“嘿啦啦啦,嘿啦啦,打败美国侉哟,遍地开红花呀──”
丁老太和江老太截然不同,她年纪大些,但身体很好,一双小脚走路重心却很稳。她不苟言笑,一天到晚驮着个竹筢子,筢子上再吊个篾篮,到树林里去筢树叶子。筢回的叶子在门口堆了很多,一年半载都烧不完,她还不肯歇歇腿。
江老太懒,总是没柴烧,就很忌妒丁老太,常在我们面前说她的坏话,如讲她阴坏,偷东西等等。讲的时候通红的眼角布满了眼屎。
我们家住的房子稍大些,屋后有一口水塘,塘边长满大树,绿森森的。又一个炎夏来临,家里没有凉床,每到黄昏,母亲先往大树下空地上泼凉水,去掉些暑气,然后让我们拆下门板,在风口搭起睡铺。那时父亲为队里值夜守庄稼,吃过晚饭出门,隔天早晨才归家。
我们睡在夜空下,心思随着星星远去,露水渐渐润湿了眼皮,于是飘渺的梦境来临。有些夜晚,风暴不期而至,母亲一个个推醒我们,怕惊着我们压低声音急促地说:孩子,快起来,要变天了。我睁眼看看天空,果然大块的黑云已经阴险地集结,沉沉欲坠。大风从田野的尽头嘶啸而来。
在一种半睡半醒状态中,我们赶紧拆除睡铺,把门抬回原处。这时风暴已经猛烈扫过我们的小屋,我们的头发和高高的大树同样翻卷起来。门板被风吹得把持不住,怎么也上不回门框里去。风凶险地灌入屋内,屋子开始在摇晃抖动。
母亲紧张得声音断断续续,不停地重复着同一句话:天呵天呵老天呵。她的手臂既要抵住门板,又要照护我们,怕我们给风吹跑。终于门插进轴里,但却给风吹得拴不上,我们竭尽全力,通过薄薄的门,和凶恶的大风对峙着。风中的世界在抖动,我们的心也在抖动。
我们也经历过另外一种恐惧之夜。深夜,整个村庄都沉浸在睡梦中,突然有个人是说梦话还是因为某种神经质般的恐惧,惊呼一声:老虎来了!在露天沉睡着的人们全给惊醒,连忙不顾一切地往家跑。
没有人真看见过老虎,但也没有人不惊惶失措。这种骚乱有时要惊扰几十里范围内的村庄,像炸了窝一样,由某个人梦中的一声尖叫开始,村庄里随之而起一片喧哗呼号的声浪,脚步乱纷纷的,有什么东西给碰得轰然一响。大人小孩猛然一齐发出驱赶巨兽的“唆唆”声。被黑夜分割的惊慌恐惧的人们,只有通过喊声相互壮胆。
白天时,人们谈起这事,觉得可笑,但一到晚上又控制不住自己了。村人不由自主地随着丧魂落魄的村庄一起惊悚不止。这也可能是荒年之后日子虽然逐渐正常,但人们对灾祸仍余悸未消的缘故。
在这样的夜晚,母亲总是连拉带拽地让我们这些孩子回到家里,然后紧紧拴上大门,再把桌椅板凳搬过来顶住。她点上一盏油灯,我们几张惊魂未定、没有血色的脸就都依偎在灯影里。巨兽舔啮我们的神智;巨兽和夜色一样无所不在。
母亲隐在窗口,久久地朝外窥探。家里闷热异常,汗湿衣衫,但没有谁敢到外面去。黑夜早已没了动静,油灯却始终无人吹灭,直到黎明来临,灯油干了熄灭为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耿纪是谁,耿纪为什么谋反
说到三国时期的耿纪想必很多网友都不太知道这个人但是其实这个人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其实也还是有着非常有意思的人生的, [详细] -
芈戎是谁的孩子,芈戎是芈月什么人?
说到芈戎其实大家也还是多多少少都知道这个人的,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说在历史资料上,这个人还是经常性的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面了,那么有的 [详细] -
历史上有萧策这个人吗 历史上有没有萧策这个人
1、萧策的原型可能为真实历史上的萧统。2、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中大通三年(531年)去世,谥号 [详细] -
赢倬太子怎么死的(嬴悼太子母亲是谁)
1、有关于悼太子之死,史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没有交代更多的详情。只说悼太子是在被派到魏国做人质的时候,在魏国去世的,去世原因是 [详细] -
历史上三国时张辽的武器是什么
汉末三国时期,张辽被认为是曹魏阵营之下的第一猛将,那么他自然以猛最为出名,曾经带着八百人,对阵孙权的十万大军,一路杀到了孙权的主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