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中年题材剧的苦恼与夹生

发布时间:2022-08-17 15:34:16来源:网络转载浏览量:0   
 马纶鹏

  《张卫国的夏天》(以下简称《张卫国》)既没有火爆,也没有塌方。剧中故事零零碎碎,风格又偏荒诞奇巧,都指向了该剧在题材、选角、内容上的“中年夹生饭”问题。对比国内其他成功中年题材影视剧的经典呈现和现代特色,此类型的精髓就是要描摹出“苦恼人的笑”,这是“张卫国们”希望达到但又没完全做到的。

  中年夹生饭:剧情的“熟”与选角的“生”

  人到中年,一地鸡毛,四顾茫然,几声叹息,无数纠结。张卫国饱尝“中年综合症”,借钱、被骗、房奴、失业,少时被最亲的大师兄林宏年背后拆台,落下终身腰伤,后又搞出一幕“太监的后裔”来赚取流量和捞外快,就像他自己跟失联多年又重逢的师姐赵燕调侃,“这一辈子过得并不顺利,小时候腰摔了,前段时间老爷子又过世,媳妇早些年也走了,一个人拉扯儿子长大”。

  师兄林宏年本来在传统电视节目中占“C位”,却在新媒体竞争中被辞退,从南京“大佬”成为“北漂”一族,在事业和家庭两难中进退维谷;而林太太顾佳怡则“刀子嘴刀子心”,身为中医,着魔养生,外圆内方,划得身边人都遍体鳞伤;张卫国暗恋对象赵燕“神经系统不太好,焦虑症、强迫症二合一”,再也不像当年“夏天里的小太阳,永远发光发热”,中年身心压力巨大。

  《张卫国》角色张力大,细节瓷实,题材精准,又世俗诙谐抓到中年人这种“夹缝”生存的状态,是“夹生饭”半生半熟中偏“熟”的那部分,故事有看头,对话挺来劲,对手戏精彩,整体的确有股嚼劲。

  说到中年,必须有恰当的演员来演绎,这就不得不说“黄磊现象”。这部剧与其说是“张卫国的夏天”,不如说是“中年黄磊的夏天”。近年来沉迷于综艺的黄磊每每出演电视剧就槽点不断,话题性十足。之一是其在综艺和影视上的形象往往彼此勾兑、勾连,尤其是《向往的生活》让他彻底成为中年家长代表,虽温文尔雅,但爱油腻说教,之后其综艺常驻似乎都脱不了“大叔”的标签,进而影响他接戏及戏中的角色。之二是与之前角色的反差,想当年,青春帅气的黄磊在《四世同堂》《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中拿捏有度,惊艳四座,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以及话剧《暗恋桃花源》都让人感叹其特有才气。然而近几年黄磊的几乎每部作品(《嘿,老头!》《小别离》《小欢喜》《小敏家》等)都角色雷同,总是爸爸身份,过于演自己,细节显得松垮随意,有点过了头;这次的张卫国就像从《小敏家》里穿越过来,还是那个唯唯诺诺,迷迷敦敦,憨厚嘴碎易骗的大肚男人,人设又延伸到剧情,感觉老套又狗血,似乎总在自己的中年里面打转,看张卫国,却总有黄磊的影子。

  选角尴尬其实就代表中年夹生饭中的“生”。国内能演好这种中年沧桑、生平厚重但娓娓讲述、举重若轻的男女演员并不多,大多是“本色出演”,很难挑战自有形象之外的新角儿。黄磊算是做出了有益尝试,虽然形象和人设上基本延续之前的套路,但气质上挑战老北京的胡同爷,一个卑微却不弃的小人物。然而张卫国身上的“京味京腔京韵”少了灵魂,只留下形象上的宽裤衩、凉拖鞋、小平头和大茶杯。对比之前热播的《欢迎光临》朱雨辰饰演的北京爷们儿王牛郎,少了那股劲。

  “黄磊现象”只是缩影,选角上的“半生不熟”也和剧本以及剧集整体呈现有关。《张卫国》中还有不少“半料子”地方。努力去接地气,但地域特色偏偏浅尝辄止。比如开头那首京韵大鼓说唱《都挺好的》让人眼前一亮,而随后张卫国世代居住的旧胡同就只有老槐树下竹藤椅,光剩形象,没法融入剧情,就像剧中老北京花茶,那茉莉香片总隔着一层屏幕。同样,老南京也付之阙如,光有一句张大车的“乖乖隆地咚”,顾一家都没南京腔,这点,《张卫国》比不上《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的京味以及《乔家的儿女》中的秦淮。此外,一班老戏骨虽然很传神,但故事剧本比较单薄,太过于戏剧化,尤其是“长江边撒骨灰”里的巧合与刻意,反倒冲淡生活日常,让本来纠结糟心的“中年世俗”滑向了“亢奋狗血”。

  “苦恼人的笑”:生活虽苦,笑而面对

  中年题材影视剧虽然形式多样,其灵魂就是展现“苦恼人的笑”。生活虽苦,笑而面对,我想,这也是《张卫国》认同的,否则就不会用黄磊的碎嘴装萌、刘奕君的半真半假、和中医悄悄在腰疼的张卫国背上扎狠针来愉悦观众。大部分时间也是中年彷徨的我们,看剧不就是图个“没事偷着乐”?

  但是否能触及这灵魂,可遇不可求。首先题材上“稀缺宝贵”,中年剧论兴奋度比不上青春剧的颜值与热血,厚重连绵度又抗不过家庭情节剧,所以一直在类型剧中也是数量不多,不温不火,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仍是几十年前的《苦恼人的笑》《人到中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没事偷着乐》。

  同时,就创作而言,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既写出中年挣扎,也有开心释怀,在怀旧与展望中看到现实,避免出现“中年夹生饭”,并不容易,就像中年发展之路,并无太多规律可循。影视界曾经很崇尚“高概念”,即希望用一句特色来总结剧情,否则难以区分其他作品,但中年剧普遍“难概括”“难定位”,故事多样,亚类型多。近年来,黄磊领衔的“中年题材剧”就有《小别离》《小欢喜》《小敏家》等,几乎都是热播剧。这个系列虽然中年感十足——题材清晰、情感微妙、家庭纠结,各种中年忧欢,但也暴露出《张卫国》中同样选角的“半生不熟”,尤其体现在黄磊缺少变化,自我投射的中年父亲的角色上。

  其他热播剧如《不惑之旅》《人到四十》《我是余欢水》《我的前半生》等,都各有成败的经验教训可借鉴:《不惑之旅》中虽然表演在线,但剧本变形夸张充满“文艺腔”,非要搞成《简爱》的中国版;《人到四十》王志文领衔的卡司惟妙惟肖地将各角色的病态中年展现出来,借着精神病院的笑声反讽了社会;《我是余欢水》则诙谐荒诞,从一个loser身上看到光芒,比一般中年剧的苦恼更进了一步;而《我的前半生》通过两对家庭把事业爱情、婚姻劈腿杂糅在一起,笑意少了点,碎梦王子灰姑娘。

  苦恼要切实,笑对须诚意。这应是中年题材剧万千变化中的不变圭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类剧都要努力刻画中年男女在事业、家庭、个人、子女、情感上的“夹缝状态”和“再奋进”的激昂可能,保持一种“苦中作乐”的态度:或像《苦恼人的笑》中用“人们要诚实地生活,诚实地工作”来反抗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上那些魑魅魍魉们的狂妄之笑,或如《人到中年》自嘲式地感叹“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来消解中年大夫“工作担子重,生活担子也很重”的困境;要么直接就“没事偷着乐”,冯巩标志性的天津口音和咧嘴大笑,让观众从头到尾都乐呵呵,看完之后回味却莫名悲伤,中年惆怅,这是“苦中作乐”的另一种变调;要不就像京剧团失业之后的张卫国,“煮熟的鸭子,就剩下嘴硬”,不得不还给坑自己的师兄林宏年做专职司机,一身如房产中介式廉价西服,却笑呵呵感叹“祖上也富过”“现在人人都有车,就我没车;当年是我一人有车,别人没车”。

  《张卫国》有个小细节值得玩味,梅婷扮演的师姐赵燕刚从中医诊疗出来,虽开着大奔,却私下里跟卫国说,“前两年父母去世,今年年头爱人也去世了,我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亲人也没了”。被问起是不是总闷闷不乐,赵燕自嘲道,“生活,哪有一帆风顺的。”黄磊马上讪笑回应,“咱这岁数,还不着急感叹生活”。这就是中年无奈之下的特有智慧和生活哲学。

  苦恼而笑但又夹生难熟,剧中的“张卫国们”有追求也有怅然,但这何尝又不是中年题材剧普遍的一种状态:求之而不得。这也反映出此类中国电视剧,乃至影视行业在类型、选题、角色和演绎上的某种中年困惑。

  (作者为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

(责编: xingyu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